6月26日,首届中欧Global EMBA年度论坛在上海校区拉开帷幕。此次年度论坛以“中国经济新展望”为主题,邀请了多位国际知名企业高管、业界大咖,与现场约250 位Global EMBA校友和学员共同探讨当今中国商业发展以及对全球商业世界的影响。

“中欧Global EMBA年度论坛旨在为校友、学员与专家、学者、商业领袖搭建一个多维度互动平台,学界与商界领袖在思想碰撞中升华认识,加深不同行业、国家以及文化之间的深层次理解与沟通。”

 

连接中国与世界,寻找全球性解决方案

近年来,全球政治、经济局势不断变化,同时中国企业在全球商业中的角色也在悄然变化。此次年度论坛聚焦真正影响中国与国际贸易伙伴当前与未来关系的因素,通过把脉中国全球化商业之旅中的关键问题,寻找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迈向国际市场的最佳机会,外资企业如何在中国实现可持续增长的路径,共同探讨中外企业互利共赢的市场蓝海。

活动伊始,中欧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教授发表致辞:“中欧自成立以来,一直是促进国际交流与创造前沿商业知识的重要力量。现阶段,新冠疫情尚未结束,更需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克时艰,为全球性问题找到全球性解决方案。本次年度论坛的举办,正是为了促进全球不同商业文化、战略以及市场之间的相互理解,契合了中欧作为连结中国和世界的桥梁这一核心定位,今后也会成为中欧校友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承担起桥梁作用的重要交流平台。”

 

中国在全球商业中的角色:竞争、合作、创新、破局

第一位发表主旨演讲的嘉宾是中欧教授Pascal Lamy。Lamy教授曾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担任总干事长达8年,深谙中国在影响甚至塑造全球商业趋势方面的潜力。他通过视频与参会者分享了对世界商业环境与中国经济看法。Lamy教授认为,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看法在不断变动,中国有能力进入充满活力的新兴市场,但与西方国家商业实体建立有意义、持久的合作关系的能力仍面临挑战。他建议,外国企业可以将中国的企业而非国家的整体经济体作为竞争目标,而中国企业可以展示更明显的“竞争中立”的态度来帮助外国企业增强这一立场,以此来加深中外企业间的合作信心。

Lamy教授提出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他认为这是“中国经济面临的头号长期结构性问题”。在此,他再次强调了进入主要外国市场的重要性,是面对这一人口挑战保持增长的一种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非常乐观,因为中国在新兴技术和服务方面有很大的竞争优势。

随后,新开发银行(NDB)行长Marcos Troyjo为与会者带来了第二场主旨演讲。新开发银行由金砖国家于2015年设立,负责资助和实施社会、环境和经济上可持续的重大基础设施及可持续发展项目。截至2020年底,新开发银行审批通过约240亿美元项目资金,在各个金砖国家都表现活跃。

Troyjo行长在演讲伊始便指出了在全球化取得成功的国家的共同特点:“全球化取得成功的国家的共同特点是能够顺应每次全球化趋势和变化并迅速做出反应。“ 对此,Troyjo行长进行了进一步阐述。当前全球化的状态是从 2008 年的高点进入到了减速阶段,变得更为谨慎,对于金砖国家,尤其是中国,全球化贸易的构造板块已经发生了变化。经购买力平价调整后,七国集团(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和美国)的 GDP 总量实际上低于“ E7 ”(新兴7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土耳其以及中国)。塑造金砖国家发展道路的关键是建立相互认可的贸易标准、环境法规、可持续采购以及鼓励培养多样化人才库等。他强调,世界已经从咖啡、黄金等大宗商品的主导周期发展到以人才为核心的新周期。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在新领域培养人才变得更为重要,这能使国家的人才库适应全球化不可避免的变化趋势。

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机会

本次年度论坛的首场专题讨论把目光聚焦在了“全球疫情对中国商业的影响”。该场讨论由中欧战略学及国际商务助理教授Richard Carney主持,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默克中国总裁安高博(Allan Gabor)、中国欧盟商会上海办公室总经理琼安娜(Ioana Kraft)作为特邀嘉宾,共同分享了他们对于后疫情时代中国发展前景的看法。

嘉宾们看好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势头,认可了中国快速抓住商机能力不断增强这一趋势,并指出疫情的全球流行使世界各国的商界领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反应时间和决策速度,因而在许多领域反而促进了国际合作,这使得中国与国际公司开展有意义合作的机会不断增加。

每位嘉宾均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讨论。其中,王磊提到:“中国市场发展迅猛,展现了很好的势头和发展前景,这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在这样充满机遇的市场环境中,在华的跨国企业要能够快速抓住并且充分利用这些机遇,运用创新的方式赢得进一步的发展。”

琼安娜的发言也印在了王磊的观点。她提到欧盟商会在中国最近的一次大规模企业应对新冠疫情的调查数据显示, 72 %的受访企业认为中国企业现在具有与国际同行一样或更高的创新性。她再次强调了一个日益增长的趋势,即后疫情时代的中国不仅是消费和生产的动力。

最后,默克中国总裁安高博重申,要在后疫情时代更好地开展在华业务,需要采取比过去更加灵活和更具战略性的方法:“技术领域的交叉可能是中国能大展拳脚的机会。在对抗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可以看到,解决全球性的关键问题需要有前所未有的规模上的协作。任何能够以这种跨领域的方式思考和作出反应的主体都将获得最大的利益。中国也证明了它不再只是一个分公司或一个有利可图的大型消费市场,它的能力和战略机会正在上升。因此,要抓住中国真正能提供的商机,必须把中国纳入企业决策过程的中心。”

跨国公司如何赶上中国新经济的步伐

第二场专题讨论在中欧国际商务及战略学教授沙梅恩(Shameen  Prashantham)的带领下围绕“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角色转变”这一主题展开。液化空气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柏昊天(Nicolas Poirot)、达索系统全球执行副总裁、基础设施和城市委员会主席罗熙文(Sylvain Laurent)、法国欧瑞泽基金集团董事总经理兼亚太中国区总裁陈永岚参与了本场讨论。

近年来,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创新交流呈现出空前自由活跃的状态,嘉宾们从自身的丰富经验出发,围绕中国不断增长的“开放创新”能力探讨了跨国公司如何利用中国市场这一新特点、与中国本土企业合作,实现与中国经济共同可持续发展。他们认为,对于不论何种规模的在华企业来说,快速的决策过程是一个重要的竞争优势,这也是跨国公司应该学习借鉴的。

液化空气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柏昊天强调,这不仅有利于抓住新的机会,也有利于及时终止失败的冒险:“与中国企业合作有助于快速测试并迭代项目构想,减少对于不合理项目的无谓坚持,并通过直面失败和接受现实来进行内部学习。”

此外,达索系统全球执行副总裁、基础设施和城市委员会主席罗熙文提到了跨国企业深入了解中国市场的特性的重要性,尤其是中国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及其所带来的快速的变革。对此,法国欧瑞泽基金集团董事总经理兼亚太中国区总裁陈永岚还建议到,中国市场作为众多跨国企业的战略性市场,企业只有深入了解中国市场的特点并制定全面和有针对性的策略,才能够在这个市场上取得持续性的成功。

最后,嘉宾们围绕如何维持跨国企业中国办公室与总部之间有效沟通的复杂性展开讨论,这对于不少企业来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柏昊天建议,虽然不同的公司文化对于企业内部的沟通方式有所影响,但最有效的解决办法还是用行动说话,以具体的方式证明你的战略可行,用结果发声。同时保持观点的多样性,尊重总部持有的也许不一致的观点。

 

国际品牌如何收获人心

第三场专题讨论由中欧市场营销学副教授王雅谨主持,历峰中国首席执行官顾佳琳、瑞安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张斌、Ventech China管理合伙人冯广晟(Curt Ferguson)参与了讨论,分享了他们对于当下数字化进程加速、消费者偏好日趋复杂的中国消费市场的认识,并对2021年全球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驱动因素展开评估。

顾佳琳强调,对于想要接近不断变化的中国消费者心态的品牌来说,品牌驾驭中国日益增长的、有时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字和社交平台的能力,并推出ATAWAD (随时随地任何设备)、真正吸引人的产品和服务,对于品牌的建设和运营也是非常重要的。

冯广晟也同意这一观点。这位前可口可乐总裁解释了他在 2016 年来中国后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把握数字化的前景。他指出,创新速度和资本易得性是可口可乐每年在中国面临众多价值上亿的竞争品牌的主要原因,而要想在竞争中落于不败之地,对中国从抖音到天猫等不断发展的数字化格局有信心是一个先决条件。

此外,瑞安房地产执行董事张斌探讨了可持续发展对中国消费者的影响:“无论是中国品牌还是国际品牌,都需要能够表明他们清楚地了解当下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如今,中国消费者对于可持续性的消费需求在日益提高,不再盲目接受传统的品牌所带来的吸引力。消费者不再只是购买产品本身,他们购买的是服务或产品中更深层次的价值。品牌需要能够展现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最后,嘉宾们分别列举了三个他们认为能够塑造国际品牌在中国未来的主要趋势——拥抱可持续性、提供与品牌更广泛的用途和传统的更深层次的联结以及为消费者之间的社交赋能。

 

未来可期,中国可期

主旨演讲嘉宾与讨论嘉宾真诚的分享,给现场参与者们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也引发了大家一起重新审视中国市场并引发了新的思考。现场观众也与嘉宾们就其理念与主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交流,在思想与灵感的碰撞中,进一步深入思考中国市场以及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

首届中欧Global EMBA年度论坛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方院长Dipak Jain的问候中落下帷幕,Dipak院长通过视频会议给予了校友最诚挚的祝福,并感谢他们对中欧的持续贡献。年度论坛成功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真正的观点激荡、畅所欲言的思想交流平台。它也是中国商业世界的一个缩影,这种热烈的氛围印证着中国经济的勃勃生机和无限发展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