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十年精进人生,Global EMBA 2008级重聚中欧上海校园
十年,是一个特别的数字。
生命阶段的每一个十年,都弥足珍贵。
站在十年的这头,回望那头。
有人收获了知识和智慧,
有人收获了挚友和伙伴,
有人开启了新的事业,
有人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
也有人发现了新的生命乐趣……
每一分的改变,
都饱含汗水、努力、痛苦、喜悦,
而这一切,在回望的注视中,
获得了新的意义,
人生不断的精进。
2018重聚上海校园
2018年8月的第一个周末,阳光沐浴的中欧上海校园迎来了Global EMBA 2008级10周年聚会。10年前,正值世界金融危机的至暗时刻,60名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行业的企业高管选择了重返校园,充实自身,以积极之态迎接充满未知的未来。
2008年开学模块,小组学习中
毕业后,大多数校友回到各自的城市或国家开展彼此不一但同样精彩的事业和人生,但同学间的交流从不间断。这次10周年聚会,校友们纷纷远道而来,甚至有校友专程从美国、意大利、新加坡飞来,走一走熟悉的校园、走廊、草地,坐一坐曾经的桌椅,见一见曾经相伴的教授、班主任和同窗们。两天行程里,既有干货十足的学习交流和脑力激荡,也有轻松的美式足球体验。校友们敞开心扉分享十年中的人生变化点滴,从彼此身上汲取力量,共同再出发。
这次,我们也特别荣幸地邀请了6位Global EMBA 2008级的校友代表,和我们分享他们过去10年里的精进人生。
思维的升级,从关注业务到关注人
袁坚
雅诗兰黛(上海)商贸公司
品牌总经理
“选择到中欧学习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无论是在认知方面,在未来职业发展方面,都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投资。”
Scott的职业生涯规划清晰而坚定,目标是总经理。但是,走到一半,Scott不可避免地还是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空间感到一丝迷茫,另一方面,他也开始感知到自身知识和经验与最终目标之间的差距。这也就是10年前,Scott选择重回校园的原因,他期待在中欧的学习能够全面提升自己在企业管理等各方面的学识。
而两年的深度学习也不负Scott所望。除了系统地学习了工商管理方面的知识,Scott觉得最大的收获是眼界被大大地开阔了,他可以站在更高的层面,看到企业运营的全局。“以前,我更关注的是业务,非常结果导向,但经过中欧的学习,尤其是一些HR的课程、领导力的课程,我开始更多的关注到整个组织和组织中的个人。”Scott特别提到了自己在思维方式上的改变。
如今的Scott已经实现了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回望当初的选择,他笑言,自己做了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
享受变化,拥抱不确定的人生
刘利民
凯仕铁金属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合伙人
“如果一定要对10年的自己说一句话,我想说,‘不要怕,往前走吧。’这也是未来的我对今天的我要说的话。”
“过去十年,我的事业和人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入学一年后跳槽离开服务了十多年的公司;从Global EMBA毕业四年后放弃了职业经理人生涯,加入创业公司;一年后做freelancer,开始健身;两年前,离开上海到苏州创业。在面对这一系列变化带来的挑战时始终保持一颗勇敢面对的心,这或多或少都是中欧带给我的力量。”
最初,刘利民在外企负责市场、培训、人力资源等工作,在读完心理学课程后,希望跳出HR的视界学习更系统的商业知识,于是选择了中欧的Global EMBA课程。“中欧的两年学习对我的帮助非常大,实现了我的学习目标,使我的眼界提升了一个档次。”刘利民特别感恩来自同学的激发、教授的启迪,让她开启了新的事业和人生方向。
刘利民后来的职业转型机缘也来自于同学。在同学的鼓励下,刘利民加入了一个创业项目。“既然迈出了这一步,就不可能再回头了。”虽然刚开始转型的时候由于没有经验遭遇了挫折,但离开外企以后不确定生活的巨大魅力也深深地吸引着刘利民。
在刘利民看来,职业经理人是在一个成熟的平台上完成一部分工作,规范而高大上,而创业企业身处丛林,需要的是一套全新的打法。“激情万丈的商业蓝图,被请来的企业家智囊团批得一无是处。写得漂漂亮亮的合同,被无视为废纸。在供应商现场干得昏天黑地,现金付出,拿回来一堆废品,面对客户欲哭无泪。我们的团队上过当,出过糗,打过架,打过官司;纸上谈兵是行不通的,需要不断行动、试错、思辨。”刘利民说道,这个过程中,她思考问题开始更加全面,也变得更加大胆,更加包容。总的来说,创业是打破自己过去的思维模式、工作习惯的过程,也是一个面对现实,重塑和管理自己的过程,是丰富而充满魅力的旅程。
从PE到幼教,因爱而起的人生大变道
张爱民
心元儿童之家
校长
“感恩母校师友,帮助我找到“天命”,在未知的人生之路上笃定前行。”
现在,张爱民还常常说起在忻榕教授课堂播放的视频中的一段文字:Life is short. Live. Love. Learn. Leave a legacy ... “这段文字深深触动到了我的内心。”那个时候,张爱民正处于寻找真正热情、聆听内在声音的人生阶段。同时,甫为人父,爱女心切的他已经在考察儿童早期教育的项目。2010年初,张爱民前往杭州考察心元(作为潜在投资对象),蒙氏教室里孩子互帮互助的场景彻底将他心底深处对于教育的热情激发了出来。
“回过头去看,我觉得是中欧促成了我的事业和人生的一个重大转变,也让我的内在特别地笃定。可以理解为,找到了我的‘天命’。我下半期的生命会投注在教育、文化相关这个大方向上。” 几个月后,张爱民做出决定,放弃收入丰厚的PE投资总监的职位,加入了心元,从CFO做起,后来开始担任总裁和校长。张爱民也让女儿在自己的机构中接受了正式的蒙氏教育。
八年下来,在张爱民的带领下,心元相继推出了“儿童之家”、、“父母学堂”、“心元学院”等业务平台,同时也在尝试融合蒙氏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同此一念心,造福千万家。”内心深处,张爱民也一直怀有推动蒙氏教育平民化的梦想,也一直在探索各种实现的可能性。
收获跨文化管理自信
王海荣
高露洁-棕榄
亚太区全球采购负责人
“十年前做的这个决定应该说是我人生最重要的决定之一。”
2006年、2007年间,王海荣被高露洁派到美国纽约。在纽约生活一年多以后,王海荣对跨文化管理兴趣更加浓厚了。而这时候,已经在高露洁这家企业呆了十年了,也一直从事供应链相关工作,他渴望跳出“舒适圈”,系统地学习公司运作和治理,同时接触到不同行业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和专家。在这样契机下,2008年,王海荣申请了中欧的Global EMBA课程。
“在中欧学习两年,我对跨文化管理的理解,如何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怎么交流,如何运作公司,更加有自信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海荣很快就有机会实践所学,还没有毕业的时候,他就收到总部的一个offer -- 去美国管理工厂。
“如果没有当时在中欧的学习,我想我会犹豫很多,要不要去接受这个机会。”王海荣接下了走到面前的挑战和机遇,2010年从高露洁的扬州工厂来到了美国工厂,迈上了跨文化管理的职场新跑道。三年前,王海荣被调到香港,负责整个亚太区的全球采购。当他带着在美国的管理经验,重回亚洲,他对跨文化管理的理解已经更上一层楼了。
借政策东风推动企业转型,事业更上一层楼
张迪
赛末点体育文化发展(上海)有限公司 CEO
“不忘初心,再接再厉,继续把中欧学习的东西应用在工作和生活当中。”
毕业后,张迪一直积极参与校友工作,他筹办了中欧青浦校友分会。在他看来,除了系统的商业知识,在中欧更大的收获是同学、校友之间的友谊,彼此的坦诚相助。七年前的毕业模块,张迪所在论文小组探讨的就是他所在的瑞德尔篷房制造公司的商业挑战,同学们也给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然而,瑞德尔虽然是篷房细分市场的冠军企业,奈何细分市场规模太小,做到极致后,很难继续进一步发展。不过,张迪并没有放弃,仍不断探索企业创新增长的可能性。2014年,国务院发布鼓励体育产业发展的46号文件,张迪看到了希望,要发展体育,体育场地这样的基础设施必然先行。果然,更多利好政策消息传来。张迪果断地抓住这股政策东风,推动公司从单纯生产篷房向提供半永久或永久的装配式体育馆转型。公司名字也改为瑞德尔建筑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既然有了场馆,为何不尝试运营场馆?于是,张迪成立了赛末点体育文化发展(上海)有限公司,进军场馆运营和体育培训领域。今年3月份,赛末点的第一个美式橄榄球馆开张了,提供“体育·活动·学习”三位一体的场馆服务。张迪将中欧所学投注到场馆运营当中,非常注重人才的培育和打造团队凝聚力。
张迪将自己现在的事业喻为“比翼双飞”,装配式建筑体系这条线不久就要走出国门,进入日本,未来还可能走向美国、中东、非洲等市场;而场馆运营也将向多元化体育公园发展。
要有逼自己一下的勇气
张祖蔚
AMBER STONE COMPANY LTD
总经理
“放下太想赢的心态,勇往直前,只看过程,不看结果,只管播种,不管收获,最终还是会到达想要去的地方。”
“错过了越南,不能再错过缅甸了。”2016年,张祖蔚在缅甸的工厂正式开工。事实上,早在2008年,从事服装纺织行业的她已经开始考察东南亚,最初想在越南建厂,但一直没有下定决心,拖到后来,越南建厂的优势不复存在。所以,当看到缅甸的红火机会,张祖蔚告诉自己,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即使当时缅甸的情况非常落后,发给律师的办厂手续邮件永远没有回复,只能亲自跑到律师办公室天天盯着。不过,过去两年,缅甸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很多事情,好像也不是提前谋划好的,有些契机逼你一下,事情也就成了。”相似的人生场景,同样发生在10年前,张祖蔚在别人意想不到的时机回到了校园。2008年,张祖蔚在截止时间前拨通了招生电话,这时她刚生完孩子,还在月子中,事实上,连她自己都不确定能否在短短时间内完成准备,通过入学考试。但当听说很多同学是在飞机上完成考试准备,张祖蔚心底的豪气升了上来。“我要感谢当时自己的勇气,逼了自己一下,否则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是最好时机。”
当然,逼了自己之后,通常是更大的挑战来到面前。张祖蔚坦言刚入学的时候,面对工作、生活、学习的巨大压力,觉得自己什么都处理不好,面对优秀的同学们也曾感到自卑。张祖蔚清楚记得,当她看到Pdp性格测试中自己的能量指标降到极低时,在教室里就哭了出来。
不过,张祖蔚并不是一个容易气馁的人,她也慢慢意识到,不要拿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而是做好自己,稳住自己,而这也是同学之间互相学习、真正打开自己的基础。就这样,张祖蔚在学习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工作生活平衡之道。